当寒风掠过雪山之巅,雪板在雪道上划出流畅的弧线,扬起的雪雾如白色轻纱般飘散,滑雪者的身影伴着呼啸的风声向前疾驰 —— 这是滑雪运动最具冲击力的场景。从冬奥赛场的巅峰对决到城市周边的雪场狂欢,滑雪以其独特的速度感与挑战性,成为无数人追逐的 “冰雪梦想”,更用一片白雪,串联起跨越年龄、地域的 “飞驰信仰”。
冰雪赛场上的荣耀绽放

中国滑雪的高光时刻,始于一代代运动员的 “破冰前行”。2022 年北京冬奥会,成为中国滑雪运动的 “里程碑”:18 岁的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,最后一跳挑战从未尝试过的 1620 动作,以完美姿态落地,逆转夺得金牌;17 岁的苏翊鸣在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决赛中,凭借高难度动作斩获冠军,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冬奥雪上项目冠军。他们在雪道上的飒爽身影,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滑雪的 “新生代力量”。
这份荣耀背后,藏着不为人知的坚持。谷爱凌为了兼顾学业与训练,每天只睡 6 小时,在雪场反复练习同一个动作,直到膝盖被护具磨出淤青也不放弃;苏翊鸣从 4 岁起接触滑雪,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在雪场度过,曾因训练摔倒导致骨折,却在康复后第一时间回到雪道。正如苏翊鸣所说:“滑雪教会我的,是永远不要害怕挑战,哪怕摔倒一百次,也要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来。”
除了年轻选手,老将的坚守同样动人。31 岁的徐梦桃(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,属滑雪大类)在北京冬奥会前经历了三次膝盖手术,却始终没有放弃奥运梦想,最终在主场夺得金牌,实现了职业生涯的 “大满贯”。这些运动员用拼搏证明,滑雪不仅是速度与技巧的较量,更是意志与勇气的比拼。
雪道上的成长与感动
滑雪赛场外,更多人在雪道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 “成长故事”。28 岁的李女士曾是 “恐高症患者”,第一次站在初级雪道顶端时,双腿忍不住发抖,“看着下面的陡坡,感觉心脏都要跳出来了”。在教练的耐心指导下,她从 “刹车”“转弯” 等基础动作学起,每天练习 3 小时,摔倒了就爬起来拍掉雪继续。一个月后,她成功滑完中级雪道,站在雪道底端时,她笑着说:“原来克服恐惧后,能看到这么美的风景。”
还有那些亲子间的滑雪时光,满是温暖与陪伴。每到周末,北京军都山滑雪场里总能看到这样的画面:爸爸牵着孩子的手,一步步教他调整雪板角度;妈妈在雪道旁举着相机,记录孩子第一次独立滑行的瞬间。10 岁的小男孩豆豆学滑雪半年,已经能流畅滑完初级道,他说:“每次滑下来,爸爸都会给我竖大拇指,这是我最开心的时刻。” 滑雪成为亲子间的 “情感纽带”,在飞驰中拉近彼此的距离。
雪道上的互助同样动人。去年冬天,在河北崇礼的一家滑雪场,一位初学者在中级道失控摔倒,周围的滑雪者纷纷停下脚步:有人帮他扶起雪板,有人教他调整站姿,还有人陪他慢慢滑到雪道底端。“本来很害怕,没想到大家都来帮忙,感觉特别温暖。” 这位初学者的话,道出了滑雪运动的 “人情味”。
全民滑雪的冰雪热潮
随着 “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” 的号召,滑雪早已不是专业运动员的 “专属项目”,而是走进大众生活的 “休闲选择”。每到冬季,全国各大滑雪场都迎来 “客流高峰”:年轻人穿着潮流滑雪服,在雪道上尝试 “平花”“刻滑” 等酷炫动作,用相机记录下飞驰的瞬间;退休老人们戴着护目镜,在初级道上慢悠悠滑行,享受冰雪带来的快乐;甚至还有 “滑雪研学营”,孩子们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学习滑雪技巧,感受冰雪运动的魅力。
滑雪热还带动了 “冰雪经济” 的发展。在吉林长白山,滑雪场周边的民宿、餐厅常常爆满,游客们白天滑雪,晚上品尝东北铁锅炖,体验温泉;在新疆阿勒泰,“人类滑雪起源地” 的品牌吸引了众多游客,人们不仅能滑雪,还能了解滑雪的历史文化。据统计,2023-2024 冰雪季,全国滑雪人次突破 3000 万,滑雪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 “冬季生活方式”。
更令人欣喜的是,滑雪运动正 “走向四季”。在广州、深圳等地的室内滑雪场,即使是炎热的夏天,人们也能穿上雪服,体验 “冰雪飞驰” 的快乐;“旱雪场” 的出现,让滑雪爱好者在非雪季也能保持训练,为滑雪运动的普及提供了更多可能。
当夕阳为雪山镀上一层金色,最后一批滑雪者结束了一天的飞驰,雪道上留下的一道道痕迹,仿佛是勇气与热爱的印记。从冬奥赛场的荣耀到民间雪场的欢笑,滑雪用一片白雪,承载着突破自我的勇气、温暖互助的情谊,以及对生活的热忱。它告诉我们:滑雪不只是 “向前滑” 的运动,更是 “敢出发” 的人生态度 —— 无论面对的是陡峭的雪道,还是生活的挑战,只要心怀热爱、勇敢迈出第一步,就能在飞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景。